桿式泵的分類與工作原理
發(fā)布時間:2015年11月23日 09:43 閱讀:8779
返回 來源:
澤德
桿式泵是一種泵筒和柱塞在地組裝好,用抽油桿送入預先裝在油管柱上的工作筒內,由卡簧將泵固定,抽油桿帶動柱塞往復運動實現抽油的深井泵。檢泵時用抽油桿將柱塞及內工作筒一起拔出,不需起出油管。
按固定位置和運動件不同分為定筒式頂部固定桿式泵、定筒式底部固定桿式泵和動筒式底部固定桿式泵三種。
1.定筒式頂部固定桿式泵。由泵頂部固定支承裝置將泵筒固定在油管內設計位置上,柱塞經滑桿與抽油桿連接,由抽油機和抽油桿帶動上下運動。泵筒總成包括泵筒,上、下加長接箍。其結構與性能均與管式泵泵筒相似,只是泵筒壁厚稍薄一些。柱塞總成由柱塞上部出油閥罩、閥球、閥座、柱塞、柱塞下部出油閥罩、閥球、閥座及壓帽組成。閥桿總成包括閥桿異徑接頭和閥桿。閥桿異徑接頭上端與抽油桿相連,下端用帶錐度的變形管螺紋與拉桿上端可靠連接。固定閥總成由泵筒、進油閥罩、閥球、閥座及閥座接頭組成。閥座接頭的下端為管螺紋,供連接防砂管。泵固定裝置由導向套、密封支承環(huán)、芯軸、彈性套及接頭組成。導向套上部小孔對閥桿上下運動起導向作用,防止柱塞與泵筒偏磨,其側面長孔相當于開式閥罩的出油口。它與芯軸用螺紋連接,并把密封支承環(huán)緊壓在中間,起支承桿式泵和不讓密封環(huán)上面的原油流回工作筒的作用。芯軸是固定裝置的主體,下端用螺紋與彈性套接頭連接。彈性套用彈簧鋼制造,在下泵過程中,當它通過泵支承裝置上密封支承環(huán)內孔時,其彈性開口向內收縮,讓泵通過,隨后彈性開口又張開恢復到原來尺寸,并用其上外圓錐面向上緊靠在密封支承環(huán)的下面圓錐面上,在正常抽油時防止泵筒隨抽油桿上下移動。而起泵時,提夠一定的上提力使彈性開口在支承環(huán)下內圓錐面的作用下,向內收縮,使泵能順利起出。泵支承裝置由上接頭、支承密封環(huán)及下接頭組成。上接頭與油管連接,隨油管下到設計井深。它與下接頭相連,中問緊固支承密封環(huán),它的上下內圓錐面起著使泵固定,限制泵上下竄動的作用。下接頭下端為油管螺紋,可連接尾管或其他井下器具。頂部固定方式是桿式泵最常用的方式。
優(yōu)點為:在柱塞運動時可將鎖緊裝置周圍的砂子沖掉,防止砂卡;泵筒可繞頂部鎖緊裝置擺動,在大斜度井下泵時,泵筒和油管都不會損壞。缺點為:泵筒受內壓和液柱向下拉伸的復合載荷,受力狀況比較惡劣;上沖程開始時泵筒內壓力高于外部壓力,泵筒內孔增大,漏失量有所增加。
2.定筒式底部固定桿式泵。由泵的底部鎖緊裝置將泵固定在油管內,其結構與定筒式頂部固定桿式泵的結構基本相同。主要區(qū)別是泵的固定裝置在底部,由芯軸、密封支承環(huán)和接頭組成。密封支承環(huán)安裝在彈性熱軸上,并由接頭壓緊。
優(yōu)點為:泵筒不會因液柱作用而伸長,只受外壓,間隙不會增大,適合在深井使用。缺點為:在固定支承套和底部鎖緊裝置的環(huán)形空間極易沉積砂粒,造成起泵困難,不宜在出砂井內使用;工作時泵筒擺動大,加劇閥桿和導向套的磨損,不宜使用長沖程。
3.動筒式底部固定桿式泵。其泵筒與抽油桿柱連接,并作上下運動。柱塞通過拉管及底部鎖緊裝置固定在油管內支承套上。這種泵的泵筒、柱塞、泵固定裝置和泵支承裝置與定筒式底部固定桿式泵通用。泵筒出油閥總成、柱塞進油閥總成和拉管總成結構不同。泵筒出油閥總成安裝在泵筒上端,流道較大。由泵筒出油閥罩、閥球、閥座和接頭組成。
柱塞進油閥總成裝在柱塞上端,內裝有閥球。拉管總成由上拉管接箍、拉管和下拉管接箍組成。上拉管接箍的上下螺紋分別與柱塞和拉管相連,拉管是在井下支承柱塞的細長桿,受力狀況比較惡劣。下拉管接箍的上下螺紋分別與拉管和泵固定裝置的接頭相連。這種泵在工作時泵筒上下運動,不停攪動井液,砂粒不易沉積在鎖緊裝置上造成卡泵。在間歇抽油井停抽時,頂部閥球封閉閥座,油管中的砂粒不會沉積在泵內產生卡泵。但這種泵拉管穩(wěn)定性差,不宜使用長沖程和在稠油井中使用。
返回頂部 | 返回列表